首页/ 民航资讯/ 坐飞机带液体总被拦?100 毫升红线背后,藏着 17 年前的惊魂事件

坐飞机带液体总被拦?100 毫升红线背后,藏着 17 年前的惊魂事件

民航新闻 08月20日 11:04 阅读1

点点头像,关注航空微出行,了解更多民航出行资讯。

每次过机场安检,看着手里没喝完的奶茶被没收,或是精心分装的护肤品被拦下,你是不是也疑惑过:“就这么点液体,能有啥危险?” 其实坐飞机不让带液体的规定,并非凭空出现,而是藏着一段与航空安全紧密相关的历史,今天就带大家彻底搞懂这件事。



一、一条规定的诞生:从恐怖威胁到全球共识

  • 很多人不知道,现在严格的液体携带限制,源于 2006 年一起惊心动魄的恐怖袭击未遂事件。当时,恐怖分子计划将易燃液体藏在饮料罐、护肤品瓶中,带上从英国希斯罗机场起飞的多架航班,企图通过液体混合制造爆炸。万幸的是,这一阴谋被提前识破,但它给全球航空业敲响了警钟 —— 看似普通的液体,在特定条件下可能成为致命武器。

  • 事件发生后,美国、英国率先出台紧急禁令:禁止乘客随身携带任何液体登机。随着后续研究和安全技术的完善,2007 年国际民航组织(ICAO)将这一措施规范化,向 189 个缔约国发布指导原则,明确 “乘客随身携带的液体、气溶胶、凝胶(统称 LAG 物品),单个容器容积不超过 100 毫升,总量不超过 1 升,且需装在透明密封袋中接受检查”。这一标准后来成为全球通用的 “安全红线”,中国也随之同步执行。

可能有人会问:“为啥偏偏是 100 毫升?”

  • 这里藏着科学依据 —— 美国国家实验室经过多次测试发现,100 毫升的容器能最大限度限制危险液体的爆炸威力,即使发生意外,也不会对飞机结构和乘客安全造成致命威胁。换句话说,这个数字不是随意设定,而是用实验数据换来的 “安全阈值”。

二、这些细节别踩坑!90% 的人都曾误解


搞懂了规定的由来,接下来这些实操细节更要注意,不然很容易白忙活一场。

  • 首先要明确:限制的是 “容器容积”,不是液体实际含量。比如你有一瓶 200 毫升的爽肤水,哪怕只用剩 50 毫升,也不能随身携带 —— 因为瓶身标注的容积超过了 100 毫升,安检人员会直接拦下。所以如果想带护肤品登机,一定要提前买 100 毫升以下的小瓶装,或者用分装瓶装好,别抱着 “用剩一点就没事” 的侥幸心理。

  • 其次,不是所有液体都 “一禁了之”。像婴儿喝的配方奶、患病旅客需要的液态药品(如胰岛素),只要向安检人员说明情况,甚至提供医生证明,就能不受 100 毫升限制携带;还有机场免税店购买的液体商品,只要保留好密封袋和购物凭证,即使超过 100 毫升,也能带上后续航班 —— 因为这些商品在机场内已经过严格安检,属于 “安全认证品”。

  • 另外,国内航班和国际航班的规定早已 “一视同仁”。早年国内航班曾允许携带总量不超过 1 升的液体,但 2008 年乌鲁木齐至北京航班的纵火未遂事件后,国内航班也全面收紧至与国际航班一致的标准,不存在 “国内航班更宽松” 的情况。


三、遇到超量液体怎么办?别慌,有两种处理方式

如果不小心带了超过规定的液体,也不用急着直接扔掉,有两种更合理的处理方式:

第一种是办理托运。只要液体不属于易燃易爆、腐蚀性等禁运物品(比如普通的洗发水、爽肤水、红酒等),都可以装进行李箱办理托运,托运没有 100 毫升的限制(但酒精类饮品有度数和容量限制,比如酒精含量超过 70% 的饮品不能托运)。不过要注意,液态物品要密封好,避免漏出来污染其他行李。

第二种是临时寄存或转交。有些机场提供临时寄存服务,你可以把超量液体寄存在机场,等返程时再取;如果同行有不坐飞机的人,也可以把液体转交给对方带走,避免浪费。

最后想说:限制的背后,是对每一位乘客的负责

或许每次分装液体、放弃手边的饮料会让人觉得麻烦,但当我们了解到这些规定背后,是为了防范恐怖袭击、避免因气压变化导致的液体自燃或爆炸,就会明白:这些 “麻烦”,其实是对每一位乘客生命安全的郑重守护。

下次再过机场安检时,不妨多一份理解 —— 毕竟,安全抵达,才是每一次飞行最重要的目标。

你在机场安检时遇到过哪些关于液体的小故事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~

温馨提示:

购买机票您可以通过微信搜索【航空微出行】小程序或服务号,无需下载APP,在线实时查询航班预订特价机票,支持无成人陪伴儿童,无陪青少年,无陪老人,补订儿童、婴儿票等特殊旅客机票订购服务。